抗美援朝结束后,最后一批志愿军94年才回国,这41年经历了啥
因为很多读者反映,说文章太长了,他们看不完。
关于1994年,最后撤出朝鲜的志愿军,咱们先简单做个概括,先说一说事情的经过。
时间推到1950年,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,那是一纯真的时代,那也是一个气壮山河的时代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儿女,组成人民志愿军,开赴朝鲜战场,兵力最高时期达134万人。
如果前后轮换的部队加起来,也就是算上所有的参战中国部队,总数量超过300万人!
有谁能想到,到1994年的时候,谈判桌上那7位中国代表,也就是最后一批征战朝鲜的志愿军,他们7人的身后,站着300万英雄!
他们的全名,被称之为“朝鲜停战委员会中国代表”,当然了这是官方的说法;不过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之为:最后一批撤出朝鲜的志愿军。
展开剩余94%之所以留下这7人,是因为朝鲜战争仅仅签了停战协议,而且南朝鲜还缺席没有签字,所以严格意义上说,朝鲜战争至今没有结束。
七人对一百万人,甚至韩国人说自己有五百万部队(韩国现役部队60多万人,预备役450万人),对比我方七人,那悬殊自然是是巨大的。
事实却是,我们志愿军到今天,已经全部撤出朝鲜,也就是说没有留下任何一人的情况下,依旧能够震慑住美韩联军。
所以总结来说,在1953年的时候,朝鲜战场就已经结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,最后一批志愿军共7人,“朝鲜停战委员会”中国方面的志愿军政委、兼代表团团长、田胜少将的带领下,于1994年回国。
也就是说,在中韩建交、关系恢复、两国往来正常化之后,我们的志愿军代表团,从朝鲜回到了国内。
不过志愿军编制并没有取消,至今还在保留着,只要谁敢觊觎我国东北,三百万英雄儿女,整装待发!
以上便是最后一批归国志愿军的总体情况,短短一千多字,只能做个简单的概括,此事自然要详细来说,而且说来话长……
下面的文章主要围绕着“最后一位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烈士‘何渠若’少将”以他的光荣履历,来详细展开本篇内容。
记得笔者年轻的时候,曾经跟着单位的领导,采访过何渠若将军的遗孀,将军的妻子名叫戴敏。
那自然也是老革命了,当戴敏提起丈夫何渠若的时候,总是一番感慨,往事涌上心头!
一切的一切,要从1920年说起,一代儒将何渠若,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,父母都是贫困的农民,靠着种地为生。
每当到了农忙季节,何渠若就会看到,父母等待邻居家的耕牛。
为什么等呢?原因很简单,那就是自己家没有,等别人忙完了之后,再把耕牛借过来使用。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如果穷人的孩子,深受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感染,那成长就更快了。
1938年8月,何渠若以优异的成绩,从广东的大埔中学毕业,随即去往心中的革命胜地“延安”,此时的他刚好18岁。
何渠若来到了延安之后,像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,自然会被党组织送到抗日大学深造,也就是当年的红军大学。
何渠若入校学习六十多天,因为学习能力强、意志坚定、思想品德高尚、所以光荣入党。
估计何渠若万万想不到,自己会在几十年后,在朝鲜的停战委员会,以少将的身份,来担任中国代表,一己之力震慑对面的百万联军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到了1940年的时候,年轻的何渠若,进入115师、教导四旅、十团、11连担任指导员。
在战场上,何渠若历经四十多次的反“扫荡”和反“蚕食”可谓是九死一生。
何渠若所在的连队,还获得了“钢铁英雄连”以及“横扫边区十一连”等等荣誉称号。
到了1947年7月的时候,何渠若历经数年戎马,担任旅政治处主任后,随即开赴山东战场。
在解放战争当中,何渠若参加了鲁西南战役、挺进大别山、淮海渡江战役等等等。紧接着,又参加西南剿匪等等军事行动。
何渠若率领部队,歼灭了敌人第六编练司令部,和72军余部共两千五百多名反动派和匪徒,还活捉了国民党的中将司令肖以觉。
而在建国后,戴敏正值青春年少,在16军的组织部工作;而何渠若呢,在16军的140团担任政委职务。
都说才女爱英雄,戴敏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,进入部队工作之后,也就结识了何渠若。
日常工作当中,二人那自然是暗生情愫,彼此早就心仪已久,每当闲暇时分,就会去后山散步;每当日落黄昏,俩人内心的爱恋,要比山泉更加清澈,要比山花更加烂漫。
这时候,组织上注意到了何渠若与戴敏的关系,所以上级领导出面,决定促成一桩婚事。
如果按照正常来说,这属于是佳偶天成,俩人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。
可是就在何渠若与戴敏感情迅速发展的时候,朝鲜一声炮响,朝鲜战场的北边和南边,展开了一场激战,史称朝鲜战争。
随着以美国为首的所谓“联合国军”介入朝鲜战争,中国军队被迫参战,组成志愿军跨过鸭绿江。
大方面的局势发生变化,对于军队当中的个人,自然会产生影响,例如何渠若与戴敏,俩人是步入婚姻的幸福?还是开赴激烈的战场?
戴敏看何渠若为难……为什么为难呢?因为何渠若怕结婚之后,万一牺牲在了战场上,妻子岂不是要守寡?
戴敏自然不希望丈夫为难,她当即就去找领导,主动提出了“三不”的誓言,分别是:战争年代不谈个人问题、不干出模样不嫁、不了解的人不嫁……
也就是说,戴敏主动拒绝结婚,怕何渠若为难。
可话又说回来,在部队领导看来:都这个年纪了,如果再不结婚、如果等到战争结束……说句难听话,那可真就猴年马月了。
部队领导有心撮合,可是看戴敏态度坚决,所以就没有继续劝。
然而到了第二天,事情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……因为戴敏去找领导,说自己想要加入志愿军,想要开赴朝鲜战场,和美国鬼子决一死战。
当时的兵团政治部主任名叫王辉球,他一看戴敏想要上战场,于是就说:“女同志一个人出国上前线不方便,组织上不同意。”
到这时候戴敏才明白,组织隐含的意思没有明说,如果她想参加志愿军,就首先要跟何渠若结婚才行,也就是“别一个人去”。
由此可看出,政治部主任王辉球真正想表达的意思,是希望戴敏和何渠若结婚之后,才可以去朝鲜战场。
在这种情况下,戴敏自然去找何渠若,俩人一商量,那肯定火线结婚。估计俩人都没有想到,短短两天的时间,就会有这样戏剧性的变化……
就这样,31岁的何渠若,与24岁的戴敏结为连理,当真是一对才子佳人。
倒是部队领导考虑得非常正确,如果这个年纪再不结婚,终身幸福岂不是要耽误?说是等战争结束,可谁能猜到战争何时结束?
俩人头天结婚,晚上洞房花烛夜,第二天起床之后,就换掉红装穿军装,一对伉俪开赴朝鲜战场!
夫妻二人的新婚蜜月,是在闷罐车上度过的,坐着火车到安东(丹东),顶着美国人的飞机轰炸,进入了异国他乡。
戴敏自然在后方,何渠若自然在前线,每次战斗的间歇、或者何渠若回来汇报工作、夫妻才有机会相见。
多数时候,都是何渠若写信,然后交给身边的伤员,伤员回去养伤的时候,把何渠若的那封信、连带着何渠若的相思、交给戴敏。
1953年,朝鲜停战之后,戴敏回到了后方,她说自己跟丈夫在一起的时间,加起来总共不满两年。
戴敏回来了,而她的丈夫何渠若,直到1958年才从朝鲜回国,
戴敏晚年回忆的时候,她说:“我们结婚一共23年,那自然是聚少离多,1958年我丈夫从前线回国,结果我们的双胞胎孩子,见了爸爸之后,一个劲儿地撵……把爸爸当成了坏人,又是踢又是打……”
也就是说,双胞胎儿子并不认识父亲何渠若,而且也不肯承认对方是自己的父亲。
在这种情况下,何渠若只能去门外呆着,等孩子睡觉之后,他才肯回到了家里,而且是偷偷地回来,生怕吵醒儿子。
这里要说清楚:何渠若从1953年到1958年,帮助朝鲜恢复经济建设,对峙美韩联军,期间发生了很多冲突。何渠若他们修的铁路、矿山、电力系统、直到今天都还在使用。
至于为何1958年的时候回国,而不是让大部队驻守朝鲜,就像美国人那样……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,总结来说有中、苏、朝三方面的原因。
回国之后,何渠若担任沈阳军区的政治部副主任,属于是百战名将,属于是是共和国的第二代将领。
1971年的时候,何渠若再次接到命令,内容是:担任“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”朝中方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、担任中方首席谈判代表、以这个特殊的身份,去往朝鲜半岛的南北边境线。
以上这段官方文件,读起来确实绕口,大概意思就是:虽然朝鲜半岛停战,但是双方部队依旧在军事对峙,而何渠若接到的命令,是去往“开城”地区,和美韩联军展开军事方面的外交斗争。
去了朝鲜之后,因为何渠若将军的表现非常突出,为东亚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所以获得了朝鲜二级国旗勋章、二级自由独立勋章。
当时的代表团,大概有一百多人,以何渠若为首,虽然部队人数不多,但举手投足之间,带有三百万英雄儿女的大气概!
往后的时间里,我中方代表团的人数逐年递减,这也代表着朝鲜半岛这边、军事冲突的风险逐年降低。
并不是我们非要派人在朝韩边境,这是美国人提出来的,俨然美国人认为,中国更好说话,更好相处,更加理性。
早在1953年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,里面就有这样的内容,我中国方面会在开城的板门店,设立代表团,而何渠若来到朝鲜之后,担任的就是首席代表。
前文说过,何渠若将军是1971年来来的,而之前的那几年,是谁在担任首席代表呢?答案是没人担任,此事也的确引起了美韩方面的担忧,至于为什么会担忧,估计各位读者也能猜得出来。
主要是当时咱们国内有国内的国情,周恩来认为“首席谈判代表”不能一直空缺,否则会极大影响到朝鲜半岛的和平进程。
所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,中方经过慎重的考虑,于1971年2月27日,由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下达命令: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何渠若,为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、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谈判代表。
周恩来亲自批示:首席谈判代表要常驻朝鲜且参加使馆党委。
何渠若来到了朝鲜之后,首要任务就是从军事的角度,和美韩进行外交方面的斗争。
因为之前的几年,我方首席代表一直空缺,所以何渠若每天非常的忙碌,即使有一点点的时间,也会整理“军停会”的各种档案。
当时担任朝鲜开城联络处的处长名叫苗杰,副处长名叫冯卓文,三人经过了整整三百多天的努力,才写成了《十八年军停会斗争策略》所以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。
每次外交晚宴的时候,何渠若都会亲自挑选电影,让美、韩、朝三国代表,更多地了解中国;晚宴结束之后,何渠若都会脱掉将军服,去往后厨清洗餐具;
何渠若多年战争生涯,所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,有一次回国治病,痊愈之后再次去往朝鲜,他亲自带来了十多种蔬菜的种子。
将军扛着半袋菜籽去开城,在院子里种植蔬菜,为代表团做到了自给自足,减轻了朝鲜方面的负担。
夫妻二人虽然相隔两国,但丈夫在外交方面奋战,而妻子在国内,尽量服务代表团的国内家属。
而何渠若将军为何被称之为烈士呢?毛泽东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而板门店谈判的时候,同样不是请客吃饭。
双方彼此对坐着,一般情况下都要持续六七个小时,而且经常都是十二个小时,也就是说早上起床去谈判,对坐一直到夜晚。
中途自然不能休息不能去方便,谁要是离开的话,对方就会认为,咱们中国是:退场抗议……
何渠若的身体健康状况本来就不好,当年在战场上,就已经患有肠粘连和胃病。战争结束之后,还患有小肠疝气和心脏病。
所以何渠若每次去谈判桌的时候,口袋里装着很多急救药;为了维护我中方代表团的志愿军形象,他提前12个小时禁水禁饭,这样才能在谈判途中不上厕所。
这属于是谈判桌上,双方来回较劲的一种博弈,反观对面的韩国人,自然也拼命地跟咱中方代表较劲。
何渠若将军,嘴上虽然从来不说,可是在他去世之后,日记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内容:心脏病又犯了、凌晨一时就寝、人很疲累……
1972年的冬天,朝鲜每到这个季节,天气非常非常冷。
何渠若在谈判桌上坐着,心脏病却突然爆发,这时候他第一时间想起的,就是我中国志愿军的形象!
反观对面的代表,一看中国志愿军的何渠若脸色大变,又是出汗又是喘气^
于是对面的这些代表,开始故意提及开战还是停战的问题……其实关于是打是和,早就有了结论,对面的美韩代表,明显看出了何渠若身体有问题,明显是故意发难,故意拖延时间。
而我方首席代表的何渠若,自然是镇定自若,对于各种问题对答如流,从下午三点一直谈判到夜里八点二十分。
谈判结束之后,何渠若大踏步走出了会议厅,进入了我方代表的休息室……
噗通!
一声闷响传来,何渠若没能走到沙发那里,而是摔倒在了地上。警卫员连忙送将军去医院抢救……
到了翌年2月的时候,何渠若身体越来越不好,所以再次回到了国内治疗。
何渠若将谈判桌,称之为第二战场,只可惜他没有等到这场“战争”的结束。
1973年9月12日,五十三岁的何渠若将军,永远闭上了双眼……
1984年2月17日,经过民政部批准,何渠若将军为革命烈士!
因为贡献巨大,所以何渠若将军的骨灰,移葬抗美援朝烈士陵园!
打了八年、谈判三年、在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当中,何渠若的军衔,是诸多志愿军英灵当中,级别最高的。
也就是说,1950年进入朝鲜,1958年回国,后来又担任朝鲜停战委员会当中的中国志愿军首席代表。
所以在烈士陵园主碑的后面,第一排就有何渠若将军的墓碑,他身边是另外三位将军。
移葬仪式非常的隆重,当年的老战友,亲自为将军的墓碑揭幕。
所以官方将何渠若将军,定义为“抗美援朝最后一位志愿军烈士”,这个称号透着大时代的悲壮和峥嵘。
妻子戴敏,为了搜集丈夫生前的事迹,所以足迹踏遍全国,去何渠若战斗过的地方、生活过的地方、去找丈夫的老战友、老首长……
因为戴敏身上的钱花光了,所以每到一个地方,何将军生前的战友,都表示慷慨解囊,可是戴敏一分钱不要。
戴敏饿了,就去附近的菜市场,去找烂茄子和西红柿,然后拿到河边洗干净,借此果腹充饥。
从1973年到1996年,戴敏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,写了一本《战时基层政治工作实录———何渠若文稿选编》。
而何渠若烈士牺牲之后,朝鲜停战委员会的外交斗争并没有结束,直到1994年,最后的7位志愿军代表,回到了我们国内。
前文说过,即使我们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内,即使在朝鲜不留一兵一卒,反观美韩那所谓的“五百万”部队,谁敢越雷池一步呢?
文章写到最后,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……
七十多年之前的那一战,对于中华民族来说,我们赌上全部国运!如果战败了,到时候东亚地区,将会成为冷战的第二中心,也就是美苏争霸的地方。
如果我们战败了,在那个冷战的大背景下,东北必然夹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。
直到今天,关于朝鲜战争的对与错,在坊间都是热门话题,大家都各抒己见。
不过笔者个人认为,时间越长越能体会到抗美援朝的重要性。
如果到了百年以后,如果再讨论抗美援朝,估计就已经没有对和错的争论了。
因为“和平”从来不是用嘴说出来的,而是用战争打出来的,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,尤其是对朝鲜战争来说。
我志愿军百万雄师,激战那所谓的“联合国军”经过一年苦战、两年间歇作战、共计三年的艰苦鏖战,我们至少打出了一百多年的和平!
对于国与国的关系准则来说,只讲实力、不讲道理、唯有证明自己拳头够硬,才能不被欺负。
举例来说,而且是非常悲惨的案例:
当初日本和俄国,在我国的东北开战,史称第0次世界大战。
直接导致我国东北民不聊生,明明是日俄在打,却导致我国山河破碎,这算是什么道理?
日本获胜之后,为以后的侵华战争打下了基础,后面发生的事情,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都知道,那就是1931年9月18日,史称九一八事变,抗日战争随即拉开帷幕。
那是一场残酷血腥的民族灾难,更是一场悲壮热血的民族战争,我们经过整整14年的抗日战争,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,其中的艰辛困苦可想而知。
到1950年的朝鲜战争,和当初的日俄战争,是何其的相似!
可是当时的美国人,比当年的日本人更加强大,我国的最高领袖,主张一定要打,坚决要打!如果不打,危害极大!
最后我们赢得了抗美援朝,所以到1994年,最后一批在朝鲜的志愿军,虽然只有七人,但举手投足之间,便可震住对面那百万美韩联军。
如果没有抗美援朝,是否会重演抗日战争的悲剧呢?会不会出现,美苏战争?会不会出现抗美战争呢?笔者本人,每当联想到此处,就会感觉后脊背发凉!
还有就是,美国人至今都在说,他们当年只想拿下朝鲜半岛,肯定不会侵略中国,是中国误判局势的原因,才引发了抗美援朝……
对于美国人的这种说法,至少笔者我本人是肯定不相信的!也会告诉我的子孙后代,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!
美国人被打败了,开始说抗美援朝是误会,如果美国人没有被打败呢?敌人说的话,说什么什么误会,我本人绝对不会相信!
发布于:天津市